“民以食為天”。千百年間,世界各國發展出了欣欣向榮的飲食文化,中國便是那萬綠叢中的一點紅。
在農家小院生活的時候,我有幸跟奶奶學過做面燕子,粗糙的眼睛,歪歪扭扭的嘴巴,使得哥哥姐姐一度為之發笑。后來才知道,這也是一種菜,學名叫子推燕,源于介子推抱柳焚身的故事,后世以“柳”紀念這位忠臣,教化兒女盡忠守孝,不忘養育之恩。小小的面燕子,蘊含著華夏民族數千年來的精神傳承,也會隨著我們的雙手,一代代傳承下去。
唐朝時期,當官的僚友之間,很流行舉辦名為“燒尾宴”的聚會。唐朝最華麗的面食——素蒸音聲部便起源于一場“燒尾宴”?!盁病比∽浴磅庺~跳龍門”的傳說,鯉魚跳過龍門之際,天雷和天火先灼燒它的尾巴?!盁病币虼艘隇楣賵錾w之意。有個叫韋巨源的宰相,曾經舉辦過一次“燒尾宴”。素蒸音聲部被端上來的時候,在場的人們無不獻上驚嘆與贊美的聲音,七十多個栩栩如生的歌女舞者,躍然盤中,面容姣好,精細可人。那位宰相也因此留名青史,但素蒸音聲部卻因其制作工藝復雜、傳承者后繼無人等原因,逐漸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,令人惋惜。
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,食文化蓬勃發展,制作者除了在外觀細節上大顯身手外,也開始愈發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,既有通過增加輔料改變食材本身味道的創新派,也有將食材原本樸實的口感發揚光大的守舊派。對于我個人來說,文化本身才是最值得肯定的內容。人與人的交流,從互不相識到推心置腹,免不了幾口酒,免不了幾頓飯。
香飄四座的佛跳墻是福州人的內斂;層層疊疊的一品鍋是安徽人的豪爽;溫文爾雅的開水白菜是四川人的細膩;栩栩如生的浪花東星斑是杭州人的奔放。從宮中御膳房到尋常百姓家,從小二層的茶樓到落葉紛飛的火車站臺……從思緒的碎片中回過神,天色漸晚,萬家燈火,夜市齊明。不論地位,不講冷暖,食文化就是這般包羅萬象。
放眼看去,街巷被熱騰騰的蒸汽彌漫,街角碎語連篇、熱鬧非凡。食物就在這其中流轉反復,沉淀在悠遠流長的文化中。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 61063202000102號 陜ICP備案05006082號-1